摘要:百万大奖并非遥不可及的美梦,博乐棋牌论坛【case.whitetigersociety.com】就是玩家的圆梦平台,玩家登陆,通过自己的实力与对手博弈较量,再加上好运气和好胆识来为自己赢得比赛,收获的财富大奖。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外机构合作推出的首份《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11月30日对外发布,该白皮书显示,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科学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惯例。同时,数据共享仍存在诸多阻碍因素。
《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封面。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2023年是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连续第八年与数字科研(Digital Science)公司、数据分享(Figshare)知识库联合开展有关开放数据的年度全球调查,并据此于本月中旬发布2023年度《开放数据状况报告》,全球共有6000多名研究人员对调查作出回复,其中印度(12%)、中国(11%)和美国(9%)的回复比例最高。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获得授权,对2023年度《开放数据状况报告》中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完成《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并在当天由施普林格·自然、数字科研、数据分享知识库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携手发布,其主要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中国科研群体对开放科学有比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将公开研究数据作为常规惯例;全球持这一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为81%。
——对于中国受访者而言,提升学术认可与影响力是最重要的数据共享驱动因素。有56%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其共享数据获得的学术认可“太少”,持这一看法的全球受访者比例为60%。认可依然是研究人员持续担心的问题,并在过去8年历次《开放数据状况报告》中不断被提及,这损害了激励机制、信任和合作,从而阻碍了开放科学的推进和可持续的数据共享实践。
——只有2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知道“数据管理计划”的概念,49%的人表达需要相关培训支持,全球也仅有43%的回复者知道什么是“数据管理计划”。
——4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重复使用过他人或团队公开共享的数据,全球受访者比例为36%。
——已发表的论文是中国科研人员(69%)和全球科研人员(49%)最主要的数据获取方式,其次为数据存储库。

——多数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于研究数据开放共享给予了较强力度的支持(65%),全球则有近四分之三的受访研究人员表示未获得共享数据所需的支持。
——人工智能(AI)意识尚未转化为行动,虽然近半受访者了解用于数据收集、处理和元数据创建的生成式AI工具,但大多数人尚未加以使用;较多的中国受访者已在使用AI工具辅助他们进行数据收集(62%)、数据处理(55%)和元数据创建(53%)工作。

数据共享存在的诸多阻碍因素方面,中国有57%的受访者担心数据“包含敏感信息或数据共享前须获研究参与者许可”。中国受访者担忧的其他问题还包括“数据滥用(39%)”,“其他实验室抢发研究成果(36%)”,以及“不确定数据版权和数据许可(36%)”等,只有约10%的受访者表示对数据共享没有顾虑。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受访者中,60%来自高校,是占比最高的人群,其他为医院或医疗组织(16%)、研究机构(14%)等;在学科分布上,从事医学(29%)研究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其次是生物(18%),工程(9%)和地球与环境科学(9%)领域;从职业阶段分布上看,约有47%的受访者处于职业早期(于近5年内发表第一篇论文)。

2023年该调查首次询问受访者使用AI收集和共享数据的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表示,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会促进科学界带来新的知识,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也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还邀请中国数据开放共享领域的专家参与报告撰写,从国家政策法规体系、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机构的指导作用和数据共享最佳实践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作为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也介绍了其在中国的数据政策、相关实践及愿景。
施普林格·自然科研市场总裁史蒂文·印驰库姆(Steven Inchcoombe)称,开放数据状况报告是一项全球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科研人员对于开放数据的态度和体验。“我们很高兴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携手,合作发布一份有关中国开放数据情况的报告,以便出版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和科研机构更好地了解科研人员的看法,以及需要以哪些支持来帮助他们将数据公开”。
据了解,开展有关开放数据的年度全球调查,其研究数据是支撑科研项目、研究或成果出版的文件集合,包括电子表格、文档、图像、视频或音频等。这些研究数据应是开放、可访问和可重用的,以加快科学发现的步伐并有益于社会。而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支持研究可重复性的关键。(完)
央视网消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今天(11月30日)公布1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受部分制造业行业进入传统淡季,以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上月基本持平,但新动能行业增长较快,企业信心继续向好。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与上月基本持平。
从分项指数来看,生产指数继续扩张。11月份,金属制品、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均高于55%,相关行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专家指出,新动能生产端较快上升是支撑11月制造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的主要因素。从重点行业看,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2%,比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装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行业扩张有所加快。
另外,企业信心继续向好,11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8%,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前景总体保持乐观。

大型企业保持扩张 需求基础仍需巩固

从企业类型看,大型企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扩张,中小型企业景气水平则偏弱。专家表示,还需继续巩固需求基础。
11月份,大型企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11月份,中、小型企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48.8%和47.8%,景气水平仍然偏弱。

另外,从需求来看,制造业市场需求整体在上月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11月份新订单指数为49.4%,较上月微幅下降0.1个百分点。而外需整体则进一步收缩,11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3%,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
最新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制造业企业中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超过六成,市场需求不足仍是当前制造业恢复发展面临的首要困难。
非制造业经营活动保持增长趋势
从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来看,反映非制造业整体运行状况的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扩张区间,非制造业经营活动仍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小幅放缓。
1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分项指数变化显示,市场需求较上月有所恢复,但恢复力度仍有待提升。11月份新订单指数为47.2%,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另外,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创下半年新高,企业预期普遍乐观。11月,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8%,较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创出自今年7月以来的新高。21个行业中,17个行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上升,显示市场乐观预期较为普遍。
服务业景气水平回落 建筑业扩张加速
非制造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和建筑业。分行业看,受假期效应消退等因素影响,服务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而建筑业则加速扩张。
分行业看,与居民出行和消费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上月受国庆假期带动形成较高基数,本月指数高位回调。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
从建筑业来看,11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较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显示建筑业活动增速较上月加快。细分行业数据显示,房屋建筑业和建筑装饰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均有明显上升,均在54%以上的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交楼相关活动在加快推进。
另外,11月份,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均有明显上升。金融业供需活跃,也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增强。 【编辑:陈海峰】